自我成長,  課程推薦

開悟卡 – 受害者卡組 Victim

 

受害者卡組代表典型的隱藏動機 ( 淺意識 ),這些動機讓我們感覺無力、被攻擊,讓我們在面對生命中想要的東西時,喪失基本的選擇能力,他們是阻礙生命前進與成功的最根本障礙,這些潛意識取決於我們的關係模式。

 

恐懼 – Fear

 

感受:

還記得小時候家中的長輩經常會告訴我,這個社會很險惡、很現實、很殘酷,別人隨時都可能會有人害你,要自己小心,工作很辛苦,這樣的思維在我與人相處的時候總是充滿戒心,從國中到現在這份恐懼一直都在,無論是家人、朋友、同事,認識到一個階段就會點到為止。

 

恐懼的影響範圍很廣,除了人際關係外,在面對不確性、未知的事也經常出現這種情緒,像是工作或學習上,害怕犯錯、害怕自己不夠好,當下內心的聲音非常巨大,感覺像很多人在向你怒吼一樣,我想這是源自小時候經歷的軍事、打罵教育吧,始終無法理解為什麼在學習階段,只是在摸索與嘗試的過程中犯了錯,就會受到責罵與懲罰。

 

 

改變信念:

儘管會恐懼,但一路走來還是有遇到許多願意幫助我的人,他們很有耐心與熱情,無私的分享他們的所學與經歷,真誠的關心與問候都讓人感覺很安全、很放心,或許在恐懼的時候該轉換一下思維,並不是只有責罵與懲罰,而是耐心與安心。

 

 

報復 – Revenge

 

感受:

這個議題第一個讓我聯想到的是父母與主管,無論在小時候或是現在,每當我跟他們尋求幫助,只是得到更多的責罵與反彈,他們總是會說,你到底有沒有用腦啊、這種事情你還要問、這是你的問題你要自己處理,或是許多情緒性的字眼,而不是有建設性的改善方式。

 

當時的我真的很迷惘,只是希望能找到一個範本,讓我有個方向,但多數時間得到的只是更深的傷害,後來演變成我也會在他們求助的時候選擇無視,內心的感受是,我要你們體會到我的絕望與無力感,這就是你們對待我的方式,所以我用同樣的方式回應你,我會這樣就是你們害的。

 

 

改變信念:

報復的感覺其實很不好,看到別人需要幫忙,自己卻不出手相助其實很愧疚,轉念之後發覺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與傾聽,有時候或許對方不是不幫忙,而是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罪惡感 – Guilt

 

感受:

有時候回想某些過去的某些事件,都會有些後悔,覺得如果我當初不是那樣做就好了,像是對父母發脾氣,事後卻覺得為什麼我不能好好說話,原先規劃好的事情沒做完,就會想著,為什麼自己那麼沒毅力,小時後考試成績不如理想時,又會懊悔,早知道我多讀點書就好了。

 

當一件事情不如意或搞砸時,其實根本不用父母或主管來責備我,他們說出來的那些話,我的罪惡感早已在內心對自己講了上千次,日日夜夜的像關不掉的播放器一直循環著,漸漸的,我不敢面對其他人,把自己封閉起來,活在後悔中。

 

 

改變信念:

一直活在過去的陰影裡,只會讓自己無法前進,到頭來也無法改變任何事,只會產生更多的後悔,能做的是接受現況,慢慢調整不滿意或不足的地方,反省是好事,但過頭了就會變成自我攻擊。

 

 

批判 – Judgement

 

感受:

批判可能是我近幾年最常出現的情緒之一,我看什麼都不順眼,同事在主管分配工作時說自己事情很多,沒辦法再接更多工作,上班卻一直在滑手機,到底在忙什麼?

 

父母、主管、前輩常常會說你要多學習,這也要那也要,你們卻沒有以身作則,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來要求我,很沒有說服力你知道嗎?

 

騎車在路上,看到有人不遵守號誌、紅燈右轉、狂按喇叭、不打方向燈就轉彎,心裡很不爽,你不知道這樣讓別人很困擾嗎?考駕照的時候這些不是都有講嗎?

 

 

改變信念:

或許我只看到事情的表面,同事或許生活上真的遇到了困難,所以沒辦法承接更多的責任,父母、主管或前輩希望我能多學到一些東西,學到之後也是我的技能,並不是壞事,路上的駕駛出現奇怪行為的時候,搞不好他是肚子痛急著去找廁所,可能需要進一步理解、溝通與交流來看到事情的全貌,而不是立刻批評。

 

 

期望 – Expectation

 

感受:

最近幾次產生期望的情緒,都是跟公司面試有關

 

公司A老闆面試時說公司的遊戲營運的很好、很穩定,產品很有未來性,不加班、工時彈性,入職後發現公司的營業項目已經半年沒收入,多數的收入來自自家員工,員工自己購買遊戲點數,用自己錢發給自己薪水,公司產品是靠少數幾位人員熬夜了幾個月拼出來的。

 

公司B老闆說我們公司很穩定、很開放、很願意培養新人的團隊,結果入職後,不僅沒有新人訓練,在溝通上也很有問題,針對產品使用的體驗給予回饋,結果卻被大力地否認與反彈,很納悶老闆說開放與想改變的決心在哪,完全感受不到,只有滿滿的詐騙感。

 

 

改變信念:

現階段我不確定該怎麼處理期望這個議題,每當我相信別人的說詞,但得到的往往是失望,滿口仁義道德,行為與說詞表裡不一的人比比皆是,難道我就不該有期望嗎,但那樣不就等於封閉了情感。

 

 

信念 – Belief

 

感受:

我相信想完成一件事,需要事前做功課,仔細規劃後在開始執行,加上我已經學習了非常多知識,照理來說應該不會出差錯才對,但每次事情總是不如我的意,規劃了三種對應的劇本,但現實總會給我第四種情況,偏離計畫之外的事情我就會卡住,甚至引發恐懼。

 

有時候儘管做了完整的規劃,心裡還是會想,事情不會這麼順利,一定會有些地方沒想到,然後真的發生時,內心又會對自己說,你看吧就知道會出錯。

 

 

改變信念:

事情沒有絕對,達成目標的方法也不只一種,或許我應該更坦然的接受各種可能性,沒有一定要怎樣才可以。

 

 

隱藏的自我 – Hidden Self

 

感受:

好像自從開始上學、上班之後,對於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會有所保留,不敢表達真正的看法,擔心講話太直接會不小心傷害到別人,不敢展示真實的自己,害怕不被認同、受到別人的批判,所以戴上了名為社交的面具,變成有點表裡不一的型態。

 

總是很羨慕那些很勇於做自己的人,他們好像不會在意別人的眼光,想說什麼、想做什麼總是勇往直前,同時又有種,這些人怎麼這麼自戀、自大或目中無人的感覺。

 

 

改變信念:

或許我該相信內心的感覺,而不是理性的分析所有事情,忽略了感受,太多時候我因為想融入團體、符合社會期待,把自己包裝起來,結果反而綁手綁腳,有種分裂的感覺。

 

 

死亡的誘惑 – Death Temptation

 

感受:

看到死亡的誘惑,我的想法是心已死,以工作來說,剛出社會的前幾年,真的是滿腔熱血,充滿野心與想法,但在經歷了週末連續加班、KPI全達成甚至超乎預期卻沒有任何獎勵、做對事情不如選對邊站後,我完全不知道自己這麼拼命有什麼意義,付出我的心力,成就的只是主管與同事。

 

這種心已死的感覺在這兩年找新工作時更強烈了,每家公司在面談時總是說的多好多好,實際入職後就發現都是話術,又是要你賣命、薪資福利卻少得可憐的地方,用恐懼與罪惡感支配你。

 

現階段的我已不對職場有任何期待,大家都是為了糊口飯吃而聚在一起,老闆或主管只要一言不合就能把你換掉,就像換掉不合適的鞋子,不會顧慮任何情面,那我的付出與努力是為了什麼,期望又心碎循環速度越來越快,相同的狀況也一直發生,以致於到無感的地步,到底什麼時候能打破這個狀況呢?

 

 

改變信念:

如果我放棄了希望,那就會變成行屍走肉,這樣渾渾噩噩地活著有什麼意思呢,突然想起一位阿北說的話,這世間最困難的不是遇到挫折打擊,而是面對挫折打擊,卻沒有失去對人世的熱情,生而為人的機率是4千億分之一,我如果不做出改變,不就太浪費生命了嗎。

 

留下一個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