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圈Logo600
好書推薦,  自我成長

【好書推薦】找到你的為什麼,尋找值得燃燒自己、點亮別人熱情的行動計畫 |  Find Your Why

前言

 

步入社會4~5年的時間,這段時間換了5個工作左右,面試的公司超過50家,走遍了半個台灣,從台中、新竹、竹北、新北、台北都有去面試過,在台中、新竹、台北各工作一段時間,待過不到10人的小公司,也待過上千人的大公司,但都選擇了離開。

最近不斷在思考會一直想換工作的原因,是薪水太低嗎? 還是覺得公司福利不太好 ?或者是工作內容不太喜歡 ? 同事難相處 ? 無法接受公司文化等,經過一段時間沉澱與整理,我覺得任何因素都有可能成為待不下去的理由,但最核心的應該是價值觀。

很多人都說職場又不是交朋友的地方,乖乖上班等著領薪水就好,生活不都是這樣嗎,如果要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待遇,就是更拼命的工作、加班,獲得升遷的機會,聽起來很符合現實,也很合理,畢竟也有些社會經驗,知道為了過日子需要做一些妥協,但內心越來越膨脹的匱乏感是什麼,我真的很想知道。

輾轉之下,從網路上查了許多資料,發現到黃金圈的概念,看到了這本書的時候,心裡想著,那種彆扭的感覺,可能就是少了這個 ! 和伙伴做了書裡面建議的練習,得到不少收穫,接著就來分享書中提到的理念與實作的方法。

書名:找到你的為什麼 Find Your Why

FindYourWhyBook

 

 

作者介紹

 

SimonSinek

賽門‧西奈克 Simon Sinek 是一名作家,樂觀主義者,激勵演說家,因發現並推廣黃金圈理論而出名,在TED上的演講影片有上千萬的觀看次數,著作 《最後吃,才是真領導 Leader eat last》、《先問,為什麼 Start with why》、《找到你的為什麼 Find your why》、《無限賽局 The infinite game》。

我想激勵別人去做感召他們的事,這樣一來所有人就會一起改變這個世界,這是賽門的Why,他的團隊致力於教導領導者和組織如何激勵人們,讓他們每天都感受到靈感與熱情、在工作中感到安全,並在一天結束時感到滿足。

 

Davidmead

大衛‧米德 David Mead,企業教練,2009年加入Start With Why團隊,負責發想內容,協助Simon 分享深具影響力的主張。現在到處演講,成立工作坊,改變大眾對於領導者文化的認知。

 

PeterDocker

彼得·多克 Peter Docker 英國皇家空軍資深退役軍官,曾是專業機師。2011年加入Start With Why團隊,與世界各地的團體合作,協助他們明定目標、教育團體的領導者,創造每名成員都能發揮長才的團體文化。

 

 

如果我們先問為什麼

 

作者賽門認為,每個組織或每個人的職業,都依照著三個層面在運作,做什麼 What、怎麼做 How 、為什麼 Why,這三個關鍵要素組合起來,就是知名的黃金圈

GoldCircle

我們通常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工作、賣什麼產品或提供什麼服務,卻很少有人可以清楚的說明 為什麼 要做自己正在做的事,最常聽到的是,不就為了錢嗎? 但這可能是表面的答案,賺到錢是一個結果,不是動機,重點是我們拿到錢之後要去做什麼,為了出國旅遊? 為了吃飯? 還是為了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 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錢,而是這些啟發我們、激勵我們的為什麼。

以一間賣紙的公司為例,當你用單純的利益導向以及為什麼來描述同一件事情,聽到的感受會差非常多。

 

一般的推銷模式可能是:

我們是一家賣紙的公司,我們的商品提供最高的品質與優惠的價格,比所有同業賣的都還便宜,想買一些嗎?

很常見的說法,感覺也很合理,非常明確地講到公司是做什麼的,以及為什麼要買的原因,因為便宜,但是只要有別家的價格更低,消費者就會選擇更便宜的一方,完全沒有忠誠度可言,更不用談什麼長久的合作

 

如果換成用為什麼的角度說:

我們創立公司就是為了傳遞想法,能和越多人分享知識是我們的初衷,這樣就更有機會影響全世界,分享的方式很多,書寫是其中一項,我們為文字生產紙張,為了傳達理念製造紙張,想不想買一些呢?

感覺完全不一樣對吧,先說為什麼有一種更深層、更有感情的感受,傳達的是一種理念,而不是強調數字和比較。

 

圖紙微笑

 

直覺

 

黃金圈的原理跟人類大腦的運作方式很相近,黃金圈最外層的做什麼,對應到大腦最外層的新皮質,大腦這個區塊負責理性分析的思維,讓我們理解數字、事實、語言,黃金圈內層的怎麼做和為什麼,對應到大腦中心區域的緣腦,大腦這個區塊掌管行為、決策與情緒,緣腦沒有語言能力,所謂的直覺、第六感也是來自於此。

黃金圈與大腦

 

探索你的為什麼 ( 個人版 )

 

書中提供的方法分成找到個人的為什麼與找到團隊的為什麼兩種版本,如果想探索整個團隊、組織的為什麼,可以參考書中團體探索步驟,個人版分為分享故事的夥伴,協助的搭檔,以下分享的是我進行個人探索的一些過程與感想

Findyourwhy流程圖

 

蒐集故事

我們的為什麼來自以前的經驗,成長過程中學到的價值觀、遇到的人,體驗過的事等,至少列出五個或更多,你認為對人生影響最大的故事,故事的細節越具體越好,明確的時間、地點、或情境,如果還是覺得很抽象,以下提供兩種方法來收集故事

 

高峰與低谷

高峰與低谷

拿一張白紙,在中間劃一條橫線,線的上方代表快樂的回憶,你很想再回去的那些時刻,越快樂,點的高度就越高,線的下方代表不想再回顧、深刻影響你的記憶,越艱難、考驗越大的事點放得越低。

整理過後你的故事會散落在各種位置,請選擇最高或最低的故事來分享,因為這些故事最令你印象深刻,承載了最多的情感,感受越強烈,越能清楚的看出你的為什麼,如果和搭檔聊天的過程中回想到其他細節或故事,也可以考慮分享出來。

 

記憶提示

記憶提示

這個方式是用問題讓我們聯想相關的記憶,可以用人、事、物的角度去回顧,人生中遇過誰,看過誰,他們的行為或說的話,給你什麼感覺,甚至影響了你。

什麼事情會讓你體會到單純的快樂,就算沒有錢也願意花時間去做,有沒有什麼東西你很喜歡,看到或聽到它,感覺就很美好,像是內容很有共鳴的一本書、一首很想一直輪播的的音樂、一部劇情很感人的電影、去海邊看日出夕陽、一幅畫等,當下的感受如何? 相反的,也會有讓你不想再發生的事。

最後挑出你最在意的故事分享吧,也許會有連自己為什麼在意都搞不清楚的時候,無論好壞,這些事不斷地冒出來提醒你,應該是有什麼碰觸你內心的地方,讓搭檔用旁觀者的角度幫忙釐清,也是不錯的方法。

 

尋找搭檔

找到為什麼的過程中需要一個或多個搭檔,搭檔會提供我們比較看不到的觀點,不用特地找心理學的專家或輔導員,這不是心理諮商,比較像是說故事給他們聽,搭檔只要是真心願意幫助你找出為什麼的人就可以了。

盡量不要找已經很熟的人當搭檔,因為他可能已經知道很多關於你的事,也熟悉你的個性或習慣了,這種狀況下會很難保持客觀,最理想的搭檔應該要第一次聽到你的故事,對你有點好奇心,還想多認識你一點的人,這樣對後續提問的部分也會有幫助。

我是從參加的社團裡尋找搭檔,起初我們不認識彼此,只知道有相似的興趣或話題,也都想找到自己的為什麼,透多社群軟體介紹自己,稍微講解一下這個理念,簡單交流過後就決定來試試看。

 

社交軟體

 

協助搭檔進入狀況

決定好搭檔之後,強烈建議雙方都要看過作者賽門的演講,了解黃金圈的基本概念,為這個過程做好準備,書中提供作者的官方網站,裡面有合作夥伴須知的文字檔整理,不過是英文的,可以下載後透過翻譯去閱讀。

 

如果你習慣看影片,可以直接在Google、Youtube上搜尋黃金圈 ( Gold Circle )、找到你的為什麼 ( Find your why ),就會有很多影片可以看

 

延伸閱讀:Apple公司如何運用藍海策略打造公司的黃金圈 

 

搭檔須知

 

身為搭檔,我們的目標是讓對方用一句話就能描述自己的為什麼

現在的我們,是從小到大所有經驗的總和,包括學習的過程,遇過的人、做過的所有事情,我們的為什麼都藏在這些細節裡,為了幫助夥伴探索為什麼,需要傾聽他們的回憶,他們的為什麼,反應出他們在自然狀態下是怎樣的人,這些故事或經驗是怎麼影響他們,進而形塑他們的個性和人生。

 

你的角色

搭檔主要的角色是聆聽故事,聆聽的同時需要做筆記,試著發覺這些故事中出現的想法或字詞,接著認真思考過後再提出問題,幫助夥伴深入探索每段記憶背後的意義,多聽幾個故事後會慢慢觀察出夥伴的性格,聽故事的過程中不需要提出意見或建議,探索為什麼不是諮詢或開導,也不是試著解決什麼問題,身為搭檔需要做的只是專注的聆聽。

 

當一個積極地聆聽者

積極聆聽的技巧是觀察對方的動作與情緒,夥伴在說故事時,保持眼神交會,可以口頭回應或點頭表示理解,鼓勵對方說一些事情發生時的心情,多注意夥伴的臉部表情、肢體語言、聲音的高低起伏,這些都能傳達故事給他們的真實感受。

夥伴分享的故事,幾乎是對方人生裡最有意義或影響最深的事,很可能會引起一些情緒,無論是正面的經驗、負面的經驗、恐懼、焦慮、安心、成就感、歸屬感等,發覺夥伴透漏這類訊息的時候就可以記錄下來,這些很可能是後續分析故事的重要細節。

 

傾聽

 

如何作筆記

筆記無論實體或電子都可以,我在練習時是用電子的方式,訣竅是把空白頁從中間一分為二,線條左邊用來記錄故事的細節與過程的來龍去脈,例如:為了減肥努力的注意飲食、規律運動,線條左邊專門記錄對方在這件事的感受、心情,例如:一開始很沮喪、看見體重下降,精神也變好了,很有成就感。

 

紀錄幾個故事以後,你會發現有些字句或是想法出現的頻率很高,接下來把這些字句標記起來,方便之後推導出對方的為什麼,在每一段故事的最後要寫下貢獻與影響,貢獻是要釐清對方在這段故事裡付出或獲得什麼,影響是對他自己或其他人產生什麼作用,做完以上的紀錄才能進入下一個故事。

 

事實意義

 

安排時間地點

在書中強烈建議面對面交談,比較容易觀察出肢體語言及其他信號,但不建議在類似星巴克或麥當勞這種開放式的空間,畢竟這算是一種親密且深入的對談,我們討論的可是對人生重大的故事啊,我可不希望隔壁桌的人聽到這些,最後跟夥伴選擇線上的方式,一時想不到什麼地點符合共處一室又不會被打擾,KTV包廂?

預留充足的時間,最少需要3個小時,這可能取決於你們要分享幾個故事,我實做兩次的經驗幾乎都超過3小時半,無論是說故事或聽故事,每個步驟都很重要,也需要時間思考與吸收資訊,中間可以安排休息時間,全程最好一次做完,但不建議分好幾天進行,因為隔天會忘記上次說的內容,反而要花時間再進入狀態或回顧,效果會比較差,所以與夥伴約好時間,排除所有干擾,好好享受過程吧。

 

 

 

分享故事

開始與搭檔分享自己的故事,如果突然覺得這個故事涉及太多隱私,不想透漏,記住我們有準備五個故事( 或更多 ),再進行替換就好,確定要分享的故事,要坦白的說出來,這樣搭檔才更容易整理出你的情緒與感受。

說故事的時候盡量具體一點,不要說的太含糊,具體的意思不是要說事情發生那天幾點幾分幾秒,這種精準到不行的訊息,比較像是我怎麼遇到這件事的,發生當下感覺到什麼情緒,後來怎麼了,以下舉個例子。

 

說故事

 

籠統敘述

我在假日的時候去進修課程,每個禮拜要上課6小時,課後練習蠻多的,有點累,但學到很多。

 

具體敘述

我在假日的時候去進修一堂3D美術設計相關的課程,早上搭公車去教室,因為這樣最快,每個禮拜大約6小時的課,課後要花比較多的時間練習,累加起來可能跟上課時間差不多,很累,但也蠻開心的,認識了許多不同領域的人,儘管占了很多下班或假日的時間,可是很享受上課的時間,也會期待周末上課的時候。

你會發現具體版本講了更多,體驗、心情、當下情緒的部分,這樣的資訊在搭檔做筆記的時候會很有幫助,分享的目的不是單單敘述這個故事而已,更需要你對事情的感覺,臨時想到的也可以,因為你的性格都藏在這些情感裡,甚至你沒察覺到的時候就已經說出來了,描述越多,素材越多,最後挑選為什麼的主題會更準確。

 

辨認主題

從所有的故事中挑出反覆出現的想法、字句和感受,只要出現超過一次就可以寫下來,這個部分建議分享故事的人與聽故事的人都要做,分享故事的人應該會整理出,我認為我是怎麼樣的人,聽故事的人會陳述,我看到這個人是什麼樣子,感覺就像一個人從森林的中心往外看,另一個人從森林的外圍往內看。

整理完後選出兩個的主題,這要由說故事的那位決定,看看哪兩個是最打動你,最在乎的主題,聽故事的搭檔也能幫忙優化這些描述,不過最終決定的人是要找尋Why的那位,沒被挑到的主題也會在後續用來當成怎麼做。

 

 

草擬為什麼

選出主題後,接著就要把為什麼精簡成一句話,格式是我想_____,這樣會_____

例如

我想不斷的探索與學習,這樣可以跟各領域的人交流,促進更多的腦力激盪。
我想製造雙贏的局面,這樣會讓大家都開心。
我想分享自己遇到的問題與解決的方法,這樣會幫助遇到同樣困難的人。

也是要由雙方各做一遍,思考角度的不同,描述的方式也會不一樣,花個5分鐘就好,互相分享你們整理出來的為什麼,兩個版本不一樣的話其實更好,可以選擇其中一個,或是把它們整合起來。

 

去蕪存菁

有了初稿之後,探索為什麼來到了最後階段,我們要再進一步修飾自己的為什麼,初稿的時候可能會列出你覺得看起來覺得很有道理,但又說不出哪裡怪的為什麼,書中提到一個做法可以再加強這一塊,這個方法叫友情檢測。

 

這應該是所有環節中最需要勇氣的步驟,首先列出你最親近的朋友,那些永遠給你支持的人,就算你在半夜打電話給他們,你也知道他們會接的那種,一次一位朋友,先向朋友說明你正在進行的事(以免他覺得你再鬧),想請他們幫忙這個部分,但別說出你為什麼。

 

首先問,你為什麼和我當朋友

其實問完當下還蠻尷尬的,雖然這個問題我是用聊天軟體問朋友,但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空氣凝結,想想這其實是蠻正常反應,因為真的很難回答,朋友甚至還反問我…..

 

接著問 我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讓你選擇跟我當朋友

朋友說,沒有為什麼,就是很聊得來,覺得個性合得來就可以當朋友,到這邊為止聽到的答覆都還蠻合理的,也可能是所有成為朋友的人的原因,所以再追問一個關於感受的問題

 

最後問 我對你造成了什麼影響

蠻意外的,朋友幾乎沒有多餘的思考就說 我覺得你是一個會關心人的人,從小地方看的出來,跟其他人比起來就能發現,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真的有愣住,這可能是第一次聽到別人這樣形容自己,而這個答案真的只能從朋友的感受中得知,從朋友的角度與他認識的其他人做比較,你的特點就很明顯了,比對一下之前整理的為什麼,原來我在不自覺的狀況下,用某種方式實踐著為什麼,也確實影響了身邊的人。

 

朋友

 

怎麼做,做什麼

 

為什麼是我們的動機或信念,是我們在做每件事背後的動力,我要吃飯,是因為肚子餓,我要睡覺,是因為身體與大腦都需要休息,我為什麼要閱讀並寫讀書心得,是因為我相信學習新的知識能改變思維、改變行為、最後改變現實。

如果說為什麼是我們的信念,怎麼做與做什麼就是付出的行動,不過這不像是刻意的行動,比方說我想減肥所以安排時間去運動,而是在自然狀態下的行為,像是我注意到對方的表情變化,說話的語調或語氣改變,就會察覺到思緒的波動,下意識問對方怎麼了。

對自己來說可能會認為,這有很了不起嗎? 不是每個人都這樣? 不過這是我們用自己的思維映射到世界的狀況下,覺得大家應該都跟我們一樣,但事實是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在意的點,看事情的角度都不同,所謂一種米養百種人就是在說明這樣的情況。

友情檢測的最大作用是幫我們從朋友的角度,看出自己的行為模式,因為是相處一段時間的朋友,所以可以觀察出一些蛛絲馬跡,找到源頭後,就可以做一些延伸、修改,像是

 
如果要關心人可以怎麼做?

  • 簡單的問候
  • 認真的傾聽
  • 分享自己的相關經驗

 

這些行為是要做什麼?

  • 可以給人安全感 – 讓對方知道背後有人支持
  • 互相學習 – 接納別人的想法及觀點
  • 動腦解決問題 – 如果一件事情一個人只想的到一種解法,那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

 

 

後記

 

自己分享故事的時候,感覺把人生又走了一遍,很多的回憶湧現,高興、痛苦的都有,同時也意識到,無論喜不喜歡,這些過程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深深影響著我們,說故事的當下會有點緊張,擔心搭檔會怎麼看待這些事情,會在意對方如何看待我,真的能理解我的意思嗎。

不過事實證明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說完故事的時候其實有種放鬆的感覺,這個練習像是照鏡子,你表現的越坦白、越自然,夥伴獲得的資訊才能越接近真實的你,既然都已經勇敢踏出這一步,想尋找最核心的自己,就放手去做吧。

聽別人說故事的時候,像是在讀一本書,我在邊聽故事邊紀錄的時候簡直手忙腳亂,為了真實還原對方的話,也避免自己修飾的太多,可能本身也喜歡看書或看電影的關係,對故事細節有點龜毛,幾乎每字每句都先寫下來。

這樣的方式有好有壞,好處是資訊量真的很足夠,壞處是後面整理的時候比較花時間,後來想想也是蠻正常的,畢竟是對方人生的重要時刻,要理解並吸收,觀察出脈絡不是件容易的事,以結果來說都蠻好的,幫助夥伴找到為什麼的過程是很快樂的,我最享受的是彼此交流自己的看法,思維碰撞的感覺,每件事都有新的啟發。

 

慶祝

 

結語

 

剛開始在接觸到黃金圈與為什麼的概念時,覺得應該會找到某個目標或是理想中的職業,但在一連串的練習之後,發覺所謂的為什麼不是你嚮往的志業,也不是你想成為的樣子,而是本來就存在內心的一種理念,是我們在意的某些細節與價值,沒有是非對錯、沒有好壞之分。

大多時候在社交場合都會問對方是做什麼的,很少會問對方為什麼做這個,這樣感覺很怪,有點冒犯,所以我們可以先從自己開始,下次跟人聊天的時候開場可以說,我想___,這樣做可以達到___,把為什麼擺在最前面,肯定會讓人很有印象。

剛開始一定會很尷尬,可是當你這麼做的時候,會發現分享為什麼有一種過濾的功能,會吸引到跟你相同理念的人,不是說要排斥不同理念的人,只是比起解釋一大堆後發現彼此觀念差很多,相信大家更樂意跟有共鳴或很聊得來的人交流,用你的Why去探索吧。

FindYourWhyBook

2 則留言

  • YC HO

    看完作者的 「先問為什麼」之後,被他的概念所吸引,我也開始尋找自己的為什麼,看完你的經驗之後讓我更知道我該如何踏出第一步。

    謝謝你跟大家分享了你的實際操作過程,真的受益良多!

留下一個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